光辉历程
  • 第九章 办学水平新跨越(1998-——)

    一、 人本管理开路旗1998年,校长陈万枝到了退休年龄,县委经过考核,选中了周治河接任尤溪一中校长。周治河,1950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69年参军,1974年退伍后任中学民办教员,1982年1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毅然放弃留校机会回到家乡尤溪一中当教员。在教师岗位上,他很快崭露头角,显示出深厚的素养。他有10多篇教育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参加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四本书的编写工作。1988年,他被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聘为新教材培训教师。1992年,他作为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被超前升为中学政治高级教师。1993

  • 第八章 顺应大潮写华章(1990-1998年)

    步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又一次快速发展,民主与法制建设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教育改革浪潮叠涌。尤溪一中人顺应历史发展大潮,大胆改革学校运行机制,大胆依法治校,大胆上大工程,大胆抓大目标(二级达标),写出了华美的篇章。一、改革机制增活力1990年,陈万枝被任命为尤溪一中校长。上任后,调整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他们审时度势,改革学校的运行机制。并大胆启用年青骨干,通过考核,将陈建尧、陈松、黄如华提拔到了处室领导岗位上。新领导班子认为,改革运行机制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制度管人”。学校各部门根据新的形势修订完善

  • 第七章 春回校园气象新(1977~1989年)

    一、吹断檐间积雨声1976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终于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校园里的“老九”们,在举杯痛饮、欢庆胜利的喜悦泪花中,也在咀嚼着心中的苦涩——“黑线”、“黑帮”、“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仍在啮咬着他们对党对人民的忠心。尤溪一中是尤溪县的最高学府,集结着一大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尤溪一中自然就成为一个“重灾区”。在那“政治上搞臭,思想上搞乱,业务上搞空,精神上搞蔫,肉体上搞垮”的极“左”年代,校长陈祖顼被打成“敌特”、“反革命分子”,党支部书

  • 第六章 “文革”狂飙乱校园(1966~1976年)

    一、风雨骤起闹“文革”1965年的高考成绩一发榜,尤溪一中的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欣喜若狂。这一届44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被各大专院校录取的就有33人,其中重点高校录取7人,进外语专业的16人,录取率高达75%。师生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学校的党政领导满怀豪情地筹划着第二学年再抱高、中考的“金娃娃”,老师们也信心十足地投入新一学年的勤耕劳作之中。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正悄然扑灭人们这一美好的愿望。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头版登载了江青、张春桥策划的,由姚文元执笔

  • 第五章 初建完中创辉煌(1958~1965年)

    一、校园建设大发展尤溪第一中学地处县城东隅。20世纪50年代,校园被护卫在城墙内。那时的校门向南,距县城东门仅40米。校门正面人字形女儿墙上塑有“尤溪县公立初级中学”几个大字。门内两侧各有两个套间。左为传达室兼油印室,住着工友。右为医疗室,住有校医。沿东门向北有一道城墙约百米处,向西拐角处有一座碉堡(今厕所处)和不远处的福星塔遥遥相对。城墙内就是可容200米跑道的田径场,通常称之为大操场。这儿就是古教场,设始于明嘉靖二年(1523)。那时,教场内建有一座演武亭,以后毁坏了。明万历年间(1573—1620)曾重建过,亭

  • 第四章 曲折前进风雨稠(1958—1961年)

    一、红专路上跃进歌被划为右派的蒋芝山老师惶惶然离开了一中校园。可是,反右斗争并未结束,它所造成的政治上的高气压,依然压得那些幸而未成为右派的老师们喘不过气来,他们个个都变得谨言慎行起来,如同初进荣国府的林黛玉一般“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这就是那时代一般老师的心态。蓝绍祖书记的妻子张杨巧(原在尤溪县委办工作)也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他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内心滴血般的痛楚。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劝他要站稳立场,与妻子划清界线。他自己也曾动过离婚的念头。但他想得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伉俪深情。离婚在

  • 第三章 和平解放教育兴(1949-1957年)

    一、新政府接管中学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当时,尤溪初级中学共有师生员工332人,其中教职员28人,学生(含简师)304人。刚解放时,尤溪残匪还相当猖獗,学校附近的福星塔周围时有土匪出没。人民政府一方面严厉打击,镇压与人民为敌的残匪及各种黑暗势力。一方面着手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工作,决定从县立初中的高年级学生中抽调一批补充政府工作人员。1949年9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专员公署(设在南平)向各县立中学发出命令:奉福建省人民政府教字第一号命令,确定该校由本署接管。除南平外,各县暂由各县代表本署接管。为完

  • 第二章 东门兜里绘蓝图(1944-1949年)

    一、迎难迁校东门兜抗日战争早已进入相持阶段,尤溪的经济极为困难。艰难的生活给尤溪初中的办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职员的工资得不到保证。生活无着,经县里同意,在学生中征收学米每人40斤,家庭极度困难的学生可以免交。其中三分之二代薪发放给教职员,三分之一作为添购设备费用。面临这种情况,洪健校长辞职。省府委任陈祖顼为校长。陈祖顼受任于艰难竭蹶之中,一上任就面临着整饬学风、扩建校舍的棘手工作。经卢兴荣提倡,并经过一年时间的多方筹资,于1943年7月起,在东门尤

  • 第一章 万寿宫前创基业(1930-1943年)

    1927年7月,国民党陆军师长卢兴邦兼任福建省政府委员。他在福州捐资扩建协和大学校舍,并用他的名号光国把增建的校舍命 名为光国堂。这一消息在《福建新民报》报道之后,尤溪的一些知名人士纷纷向卢兴邦提议,为家乡尤溪创办一所中学,方便乡人子弟读书。有的说要在卢兴邦即将到来的50岁的贺诗中好好反映一下,卢兴邦听后更加高兴了,一口应承了创办中学校的经费问题。为了 区别以往的塾师私馆,定名为尤溪公立中学校。 卢兴邦认识到办学校的重要性。他强调校舍一定要建好一点,在校园内用不着撑伞,方便教书先生和读书人。但卢兴邦没有教

共有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主办单位: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镇解放路46号  邮编:365100   联系电话:0598--6323138


版权所有:福建省尤溪县第一中学                  备案号:闽ICP备18024839号-1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81号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