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学校领导
发展规划
荣誉展示
光辉历程
校园风光
校园新闻
图说一中
党建资讯
党员风采
学习在线
廉洁建设
课程建设
管理制度
教学评价
体育美育
学科获奖
校本作业
教研动态
课题管理
教师论文
开放办学
优质学科建设
名师工作
校刊《活水源》
德育动态
德育讲堂
责任教育
国旗下讲话
卫生健康
安全专栏
校友风采
教育基金
活动动态
历届毕业照
校友反馈
团建工作
志愿服务
社团风采
学习园地
校务公开
疫情防控
教育督导
困难资助
一、 人本管理开路旗1998年,校长陈万枝到了退休年龄,县委经过考核,选中了周治河接任尤溪一中校长。周治河,1950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69年参军,1974年退伍后任中学民办教员,1982年1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毅然放弃留校机会回到家乡尤溪一中当教员。在教师岗位上,他很快崭露头角,显示出深厚的素养。他有10多篇教育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参加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四本书的编写工作。1988年,他被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聘为新教材培训教师。1992年,他作为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被超前升为中学政治高级教师。1993
步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又一次快速发展,民主与法制建设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教育改革浪潮叠涌。尤溪一中人顺应历史发展大潮,大胆改革学校运行机制,大胆依法治校,大胆上大工程,大胆抓大目标(二级达标),写出了华美的篇章。一、改革机制增活力1990年,陈万枝被任命为尤溪一中校长。上任后,调整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他们审时度势,改革学校的运行机制。并大胆启用年青骨干,通过考核,将陈建尧、陈松、黄如华提拔到了处室领导岗位上。新领导班子认为,改革运行机制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制度管人”。学校各部门根据新的形势修订完善
一、吹断檐间积雨声1976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终于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校园里的“老九”们,在举杯痛饮、欢庆胜利的喜悦泪花中,也在咀嚼着心中的苦涩——“黑线”、“黑帮”、“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仍在啮咬着他们对党对人民的忠心。尤溪一中是尤溪县的最高学府,集结着一大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尤溪一中自然就成为一个“重灾区”。在那“政治上搞臭,思想上搞乱,业务上搞空,精神上搞蔫,肉体上搞垮”的极“左”年代,校长陈祖顼被打成“敌特”、“反革命分子”,党支部书
一、风雨骤起闹“文革”1965年的高考成绩一发榜,尤溪一中的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欣喜若狂。这一届44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被各大专院校录取的就有33人,其中重点高校录取7人,进外语专业的16人,录取率高达75%。师生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学校的党政领导满怀豪情地筹划着第二学年再抱高、中考的“金娃娃”,老师们也信心十足地投入新一学年的勤耕劳作之中。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正悄然扑灭人们这一美好的愿望。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头版登载了江青、张春桥策划的,由姚文元执笔
一、校园建设大发展尤溪第一中学地处县城东隅。20世纪50年代,校园被护卫在城墙内。那时的校门向南,距县城东门仅40米。校门正面人字形女儿墙上塑有“尤溪县公立初级中学”几个大字。门内两侧各有两个套间。左为传达室兼油印室,住着工友。右为医疗室,住有校医。沿东门向北有一道城墙约百米处,向西拐角处有一座碉堡(今厕所处)和不远处的福星塔遥遥相对。城墙内就是可容200米跑道的田径场,通常称之为大操场。这儿就是古教场,设始于明嘉靖二年(1523)。那时,教场内建有一座演武亭,以后毁坏了。明万历年间(1573—1620)曾重建过,亭
一、红专路上跃进歌被划为右派的蒋芝山老师惶惶然离开了一中校园。可是,反右斗争并未结束,它所造成的政治上的高气压,依然压得那些幸而未成为右派的老师们喘不过气来,他们个个都变得谨言慎行起来,如同初进荣国府的林黛玉一般“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这就是那时代一般老师的心态。蓝绍祖书记的妻子张杨巧(原在尤溪县委办工作)也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他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内心滴血般的痛楚。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劝他要站稳立场,与妻子划清界线。他自己也曾动过离婚的念头。但他想得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伉俪深情。离婚在
一、新政府接管中学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当时,尤溪初级中学共有师生员工332人,其中教职员28人,学生(含简师)304人。刚解放时,尤溪残匪还相当猖獗,学校附近的福星塔周围时有土匪出没。人民政府一方面严厉打击,镇压与人民为敌的残匪及各种黑暗势力。一方面着手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工作,决定从县立初中的高年级学生中抽调一批补充政府工作人员。1949年9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专员公署(设在南平)向各县立中学发出命令:奉福建省人民政府教字第一号命令,确定该校由本署接管。除南平外,各县暂由各县代表本署接管。为完
一、迎难迁校东门兜抗日战争早已进入相持阶段,尤溪的经济极为困难。艰难的生活给尤溪初中的办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职员的工资得不到保证。生活无着,经县里同意,在学生中征收学米每人40斤,家庭极度困难的学生可以免交。其中三分之二代薪发放给教职员,三分之一作为添购设备费用。面临这种情况,洪健校长辞职。省府委任陈祖顼为校长。陈祖顼受任于艰难竭蹶之中,一上任就面临着整饬学风、扩建校舍的棘手工作。经卢兴荣提倡,并经过一年时间的多方筹资,于1943年7月起,在东门尤
1927年7月,国民党陆军师长卢兴邦兼任福建省政府委员。他在福州捐资扩建协和大学校舍,并用他的名号光国把增建的校舍命 名为光国堂。这一消息在《福建新民报》报道之后,尤溪的一些知名人士纷纷向卢兴邦提议,为家乡尤溪创办一所中学,方便乡人子弟读书。有的说要在卢兴邦即将到来的50岁的贺诗中好好反映一下,卢兴邦听后更加高兴了,一口应承了创办中学校的经费问题。为了 区别以往的塾师私馆,定名为尤溪公立中学校。 卢兴邦认识到办学校的重要性。他强调校舍一定要建好一点,在校园内用不着撑伞,方便教书先生和读书人。但卢兴邦没有教
版权所有:福建省尤溪县第一中学 备案号:闽ICP备18024839号-1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81号